
北京瑞光極遠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客服熱線:010-51668966
手機:18710178699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上地六街康得大廈
網站:www.bhtntgf.cn
電子郵箱:xufei@rdtcom.com
網絡通了!光纖飛入大山最深處
從千溝萬壑的陜北高原到群山連綿的六盤山,地勢險要的陜甘寧地區曾經是中國革命的紅色熱土,而如今這里卻成為我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區,山大溝深、人煙稀少、住戶分散,基礎設施條件差,通信網絡覆蓋率較低。為了改變老區貧窮和閉塞的面貌,繼“村村通”工程后,通信人再次出發,打響了一場普遍服務攻堅戰,將寬帶網絡通向更加偏遠、人煙更加稀少的山區。
一條條光纜正在飛速接入山間的農村家庭,一張張網絡正載著信息來到每個農民的手中,互聯網正在讓沉睡的老區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信息網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彰顯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年輕人借助電商將山里滯銷的核桃賣到了城市,留守的孩子在同步課堂上享受著和大城市一樣的教育資源,年邁的老人借助遠程醫療解決了看病難題……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信息扶貧”媒體調研活動,《人民郵電》報記者隨團采訪,在連續五天的時間里,從陜西省銅川市出發,沿著六盤山脈向西北方向驅車600余公里,走入大山深處的10余個村鎮,途經甘肅省平涼市,最終抵達寧夏吳忠市。沿著有形的高速公路探尋無形的信息高速路,跟隨建設人員的腳步,腳踏黃土、飛躍高山將光纖鋪設到只有十幾戶人家的村落。走進大山深處,走入農民家中,親身體會政府企業齊心協力建設之熱情,老區農民對于信息網絡渴求之急切,信息網絡對改變貧困地區面貌之重要。
“現在看電視,想看啥都有,想看新聞就看新聞,想看秦腔就看秦腔,一個月才15塊錢。”“用手機視頻聊天咋這么好,彼此都能看見,連桌子上吃的是啥都能看清。”在甘肅平涼市涇川縣城關鎮鳳凰村的村委會廣場上,說起來寬帶網絡,農民們交口稱贊。
在陜甘寧地區采訪的幾天,不管是在田壟上還是在果園里,不管是在養牛場還是在農戶家中,隨處可見用手機的“低頭族”。而在一年前,生活在這些地區的農民別說是上網,打電話都要跑到山頂,在三省交界處生活的農民的手機往往處于漫游狀態,連不上網絡、用不起手機是普遍現象。
農村也有了“低頭族”
網絡既用得上又用得起
走進農村,隨處可見的“低頭族”或許就是寬帶網絡建設成果的最好印證。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永新村,記者就見到了這樣的一群低頭族:“家里人建了一個微信群,沒事就發照片,說說話,視視頻,方便!”永新村是一個有910戶人的回族移民村,在去年11月,上網對于這里的居民來說,還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如今,這里的絕大多數人都用智能手機上網,家里安上了寬帶,網絡的到來,讓剛剛移居的村民又有了聯系故土的紐帶。
不光是用得上,更要讓農民用得起。在平涼市崆峒區安國鎮翟灣村,中國電信寬帶辦理咨詢臺前人頭攢動,記者看到,村民每月花費不到百元就可以用上1G流量、1000分鐘通話和50M光纖寬帶,看上高清電視;而在寧夏吳忠市和固原市的一些村子里,“用光纖寬帶每天不到一塊錢”的標語隨處可見。為了讓村民安心使用,運營商還推出低價的大流量套餐以及家庭分享套餐,村民可以將用不完的流量分享給家人。
為了進一步降低村民的上網門檻,解決部分農民沒有電腦也不會操作電腦的問題,運營商在開通寬帶的同時免費幫助農民設置好WiFi,記者看到,不少村民家里使用的光貓同時也是一個無線路由器,真正實現了“一戶通網、全家受益”。與此同時,電信運營企業還在農村布置了大量的免費WiFi熱點,在甘肅平涼市崆峒鎮賈咀村衛生所,“中國電信WiFi已覆蓋”的標志就掛在門框上,在只有十幾戶人口的賈咀村,這樣的WiFi熱點就有三個;而遠在300公里之外的寧夏固原市隆德縣陳靳鄉新和村,“中國移動WiFi已覆蓋”的標志也被貼在村頭廣場的一面墻上。
在陜甘寧地區,寬帶網絡的覆蓋范圍正如星火燎原般迅速鋪開,在甘肅省平涼市寬帶普遍服務推進辦公室,統計施工進度的白板上留下了一遍遍修改的痕跡,負責寬帶網絡推進工作的平涼市網信辦主任張曉剛告訴記者,全市行政村寬帶網絡通達率已由2015年的24%提高到目前的83%。
在整個甘肅省乃至整個陜甘寧地區,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像平涼一樣,原本寬帶網絡覆蓋率極低,但在開展普遍服務工作后網絡通達率有了飛速提升,甘肅省通信管理局局長趙衛東向記者透露,2014年甘肅省農村寬帶覆蓋率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一,而今年甘肅省將有望實現95%以上行政村通寬帶。
政府牽頭抓保障
多方聯動迅速行動
陜西省通信管理局將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與“信息扶貧”工作緊密結合,開展實施“村通工程”“寬帶鄉村”試點工程、移動互聯網扶貧應用、農村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甘肅省通信管理局主動將電信普遍服務建設目標與政府精準扶貧方案的目標和任務對接,推動省政府發文,明確全省農村寬帶建設發展的階段性任務和中長期目標,從征地、選址、用電、小區進入、基站環評、施工建設賠補等方面提出了20多項保障措施。
在平涼市,政府成立領導小組,市、縣、鄉、村逐級召開推進會和動員會,協調推進電力配套、土地征用、施工賠補等工作,凝聚建設合力。在銅川市,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并把電商扶貧作為信息扶貧的重要抓手,打出了信息扶貧的“組合拳”。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聯財鎮太聯村,村支書興奮地說:“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政策,我家用上了網絡,別人都說好。”面對村民抗工等問題時,村委會積極和村民溝通,讓一部分人發揮帶頭示范作用,讓大家認識到寬帶網絡建設的好處。
攻堅克難搞建設
打通網絡覆蓋“最后一公里”
一座座高山擋住了農民走出來的夢想,卻阻擋不住建設者前進的腳步。
在甘肅平涼市崆峒區安國鎮翟灣村的施工現場,我們遇到了從事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工作30多年的王治玉:“如今的通信建設和過去相比,要求更高、難度更大。過去是把銅線拉到村子里,現在是把光纖拉到每家每戶,而現在依然沒通網絡的村子的施工難度一個比一個大。”此次來到翟灣村,王治玉和其他同事要在半個月內完成整個村子的光纜鋪設,由于山坡陡,彎路多,在山區鋪設光纜的速度不及在平原地區的一半,想要在兩周內完成任務,他們必須“白+黑”“5+2”連續作戰。
“最難的是跨過這個溝。”王治玉指著遠處在山間索道上溜索的工作人員說,為了將光纜鋪設到另一個山谷的農戶家里,施工人員只能溜過長約80米的鋼絲繩將光纜鋪過去,而鋼絲繩之下就是百米深的山溝,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設想。在大山深處,5月初依然天氣寒冷,即便是中午,氣溫也不超過5攝氏度,風大導致體感溫度更低,而工作人員在索道上一待就是一天,渴了不敢喝水,餓了只能啃一口包里的饅頭……
由于山大溝深且人煙稀少,一些地區往往不通公路,工人們只能將設備手抬肩扛背上山頂,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的一個施工處,記者看到,四位工人正扛著油桿行走在寬度不到三米的土路上,腳下就是上百米深的山谷。在海拔超過1000米、坡度近30度的山路上,即便是空手行走兩公里也會氣喘吁吁,更何況是背著重達200多斤的油桿,而像這樣的“負重前行”,工人們一天至少要走20幾趟。
群眾的期盼和支持成為建設者們攻堅克難的動力。“連續一個月,我們都是吃住在村里,村民們還常常叫我們去家里吃飯!”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聯財鎮太聯村,寧夏移動的建設工人告訴記者,去年年底,網絡剛剛接通時,村民們都搶著裝寬帶,負責裝維的同事每天都要裝大約20戶,為了讓村民早日用上網絡,工人們過年都沒顧上休息。
信息扶貧任重道遠。“4G網絡覆蓋、光纖進村入戶是農村信息高速公路暢通的基礎。”正如陜西電信副總經理王今蓬所說的,完成最后一公里“攻堅戰”,基礎電信企業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文章來源網絡
上一篇:千兆接入新時代,產業創新新起點